烘焙业一条龙 抢占中国市场
台湾《天下杂志》专访
台湾烘焙产业链在宝岛内创下了面包店比超商还多的烘焙盛世。现在进军十五倍大的中国大陆市场,卖面包的战略已从舌尖向全方位无限扩张。
九千八百多家超商让台湾成为全球便利超商最密集的地方。但是你知道吗?比超商更多的是烘焙面包店。全台超过一万家面包店,每年烤出超过六百三十亿元的市场规模,这个数值约占全台食品工业年产值的1/10,金额不算大,但却是台湾的利基市场。
“烘焙既是食品业,也是服务业,更是观光业!”台中市糕饼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、总亿食品董事长周子良一语道破烘焙业的火车头地位。是的,比超商还多的烘焙店的背后牵动着原料、设备,更与观光旅游必备的伴手礼密不可分。
街角的面包店大战沸沸扬扬,背后的关键,正是环环相扣的烘焙产业链。
人手一间烘焙教室!
卖面包,不单单是门店师傅的差事。从制粉、原料商到机械设备厂,他们的目标一致,并且都在思索:要怎样才能把以小麦为主的烘焙市场在这个米食国度做大?就这样,不分前店后厂、上游下游,一下全跳了进来。
没有烘焙学系的年代,由民间自主创办、与美国小麦协会合作的「中华谷类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」是早期少数提供培训课程的单位之一。但若要学烘焙功夫,还是得从当学徒做起。要了解国外技术的精髓,也并非易事。
随着经济的发展,烘焙产业链渐渐滋长出一套教育体系。人手一间的烘焙教室则成为最大的推手和多元创新的起源。
“因为师傅是没有管道的,都靠自己摸索。”代理面团改良剂的科麦总经理卢壮智说。科麦做得是买进卖出的贸易生意,却有一个可以容纳七十人的烘焙教室,并不定期邀请国外知名烘焙大师来讲习示范。而台下的学员,大多是想提升自我能力的大饭店主厨。
烘焙教室的课程,是师傅们与国际技术接轨的捷径。
养面包师傅的师傅!
只有硬体教室是远远不够的,软体技术也必不可少,于是大家都抢着养师傅。
每家业者,都有一个技术团队,人数或多或少,如同春秋战国养士之风。亚洲最大的高级食用油脂商南侨单在中国就有一百多名技术师傅。烘焙原料商科麦也有六十余名。他们开发新口味、研发新产品,是门店师傅的师傅。不仅协助顾客解决产品问题,也是传授客户烘焙技术的重要业师。
老师用什么,学生学了也跟着用什么。客户的技术精进了,上游原料的新产品也能顺利销售出去。鱼帮水,水帮鱼,顺势把烘焙产业推上新高峰。
除了技术,在烘焙产业链中,大家还抢着出售服务。整个烘焙产业就是一个制造服务业。
“第一次就做对!”这句大大的标语挂在烘焙设备商铨麦的厂房墙上。位于新北市近郊的铁皮厂房,焊接的声响不时传到耳边。
是制造业,也是服务业!
外观看来,这无疑就是个机械工厂。但铨麦的这座铁皮厂房,却提供超商等级的二十四小时维修服务。他们每半年做一次客户满意度调查,通过对“在做烘焙产品的过程,最辛苦的环节”等问题的直接询问,最终回馈到制造端的改良与研发。
同样身为上游厂商,南侨烘焙策略性事业部总经理戴淑文也说:“我们卖的是后端的服务。”南侨卖冷冻面团,光常备品项就有两百五十多种。不同的面包,有不同的SOP。
“要教顾客怎么烤这个面包?怎么摆盘?温度、湿度怎么设计?上火要多少?下火要多少?”戴淑文说,“每个细节都要面面俱到。”
烘焙器具一般使用三到五年才需要更换,设备厂即使面对不是立刻回购的客群,也要讲究服务。这一点,三能食品器具董事长张瑞荣做得非常好,他要求员工“一旦有客诉,务必马上通知我。”银货两讫之后的服务,赢得了顾客的信赖,三能成功打进挑剔的日本市场。在抱怨中,三能看到并抓住了产品升级的契机。
“因为‘最后一哩路’在客人手上,”戴淑文说,“最后烤出来的面包是OK的,生意才算完成。”整个烘焙产业链就是抱持着走到“最后一哩路”的心态,才创造了台湾的烘焙盛世。现在更是延伸触角,在海外市场攻城掠地。
台商经营的烘焙坊及面包店在中国大陆各级城市遍地开花。以拥有1036家门市的克莉丝汀为首,大家前仆后继,先后抢进,85度C的展店也超过了300家。南侨(中国)油脂销售副总经理林昌钰一直在观察这市场,他说:“这将会愈炒愈热闹。”
上游厂商当然不能缺席!
早在2001年,食品设备外销市场份额就高过内销。
于90年代登陆的南侨,吃下中国大陆三成市场,供应两万家面包店的高级食用油脂;亚洲最大的烘焙设备商新麦则攻占中国九成以上的连锁超市、大卖场和面包坊;三能器具以烤盘等烘焙器具称霸全亚洲。
台湾早餐土司,平均每天的用量是三十二万条,其中的七成都是由铨麦的生产线设备制造。跳出饱和的台湾市场,铨麦已将战线拉到中东和非洲。
被台中市糕饼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周子良形容为“同穿一条裤”的完整产业链,让台湾这个没有产小麦的热带小岛,成为烘焙技术输出的重要国家。
中国大陆的烘焙市场,由台湾烘焙之士联袂打造!
回想起刚进中国大陆,“面包是干干粗粗的,没有开水完全吞不下去。”这是三能董事长张瑞荣的记忆,也是台商共通的经验。大陆不成熟的烘焙技术和空白的烘焙市场正是台湾烘焙商的突破点。但面对潜力无穷的市场,却让人茫然不知所措。
为了挖掘出潜力客户,南侨员工蹬着自行车,穿街走巷,一个个地去找;时任三能器具两岸的研发总监蔡瑞丰先生则亲自开车,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拜访客户。两年下来累积了三百多个经销商。
中国大陆市场没有烘焙展,台湾的原料、设备及器具商就结合起来,自办宣传;客户不了解食用油脂的好坏,不明白油脂如何能改变面团性质、影响面包口感,南侨就在各个城镇举办现场展示会。其中办过最大的一场是在成都体育馆,当时经销商找了八百多人,那阵势就像开演唱会一样。技术师傅主力、业务专员串场,运用南桥油脂做出成品,让客户免费试吃,再搭配「买一桶油、送一桶油」的限时抢购营销手段,效果非常棒!
从哈尔滨到海口,两年内一百多场的烘焙示范,南侨油脂正一点一滴地渗进顾客的心里。
他们不只推销自家产品,还搭配台湾设备商一起巡回。一搭一唱、环环相扣。你拉我、我带你,就这样,台湾烘焙业慢慢打进大陆市场。
近几年,在台湾的烘焙浪潮中,夯得最多的是个性化的小店。但在幅员广大的新兴市场,则重在规模和速度的竞争。根据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统计,2012年中国大陆烘焙市场产值达1845亿人民币,约9000亿台币,市场规模将近台湾的15倍。
从A到Z,黑手教你做面包!
烘焙产业链把开教室、养师傅、卖服务的成长逻辑,复制到中国大陆,且规模更加壮大。
原料厂早苗,在台湾开烘焙教室,在大陆就开烘焙学校,专门帮烘焙店培训人员。南侨则把烘焙教室当客服中心,一间接着一间,开了十九间。
烘焙原料商科麦总经理卢壮智观察:面对还不成熟的烘焙生态,顾客期待的是付了钱就可以开店营运的「交钥匙工程」。即“从生产制造到销售,一次解决”。
出身包装材料世家的卢壮智是从原料代理起步的,后涉足烘焙设备领域。他说:“我们不是卖设备,你只要给我钱,我就给你从A到Z全部的配套服务。”客户希望的正是这种全方位解决方案,这里面处处皆学问。
烘焙是门复杂的工艺。温度湿度的控制、手劲力道的拿捏都会影响到产品口感;而软式甜面包和口感扎实的欧式面包,工序又各有千秋;不同的揉捻方式,可改变面团里的组织结构;搅拌后的面团充满筋度,还得费力分割成等重的大小;发酵,前前后后就要三次;精准控制烤焙时间和热度,最后才有风味万千的面包出炉。
“正因为很费工,我们才有设备可以做。”在闷热的工厂,满身大汗的铨麦总经理罗胜德谈起面包时就满脸笑意。从搅拌机、面团的分割滚圆机、发酵箱、喷油机、烤炉,一路做到最终的产品束口包装,铨麦为客户打造完整的生产线。
本来只是单纯喜欢吃面包的他,在交机给客户时,自己都会亲自示范。放多少比例的水、搅拌几分钟会让产品口感更好,他比谁都清楚。机械黑手和做面包的「太阳之手」,一刚一柔,看似不相关,一进烘焙界,全搅和在一块了。
三能食品器具董事长张瑞荣,原先也是个烘焙门外汉。1976年成立的三能,以手工生产烤盘、土司盒、炸弹面包的炸弹模等二十多种模具。他观察到,客户若要开烘焙店,需要「东市买骏马、西市买鞍鞯」,无法一次购足。于是,张瑞荣决心拓展产品线,从量测工具到托盘、夹子等店前用品,应有尽有。
“想开店,只要找三能,要什么有什么!”
如今,三能产品品项已达两千余种,三能在中国大陆烘焙器具市场拥有超过五成的市场占有率。张瑞荣先生笑说:“这是小兵立大功。”
金融风暴及全球经济不景气都没有扫到烘焙业,中国大陆市场每年仍以20%的速度增长。台湾烘焙链上的厂商营收每年也都有15%以上的涨幅。
餐饮学校,输出「吴宝春」!
烘焙市场不断扩大,优秀技术人才的输出将成为台湾另一个优势。
上海宜芝多总经理蔡秉融是少数烘焙技术背景出身的经营者之一。他十七岁开始当学徒,当初日复一日、单调重复地练苦功,曾让他一度想放弃烘焙这条路。后来,酵母发酵了面包,也发酵了蔡秉融的烘焙热情。
二十四岁时,蔡秉融来到上海,在管理了几家台资烘焙厂后,自创品牌,主打高端市场。十四年的时间,宜芝多在上海等地先后开出八十间门店。直至目前,宜芝多产品的设计与研发,都还是蔡秉融亲手规划。
烘焙店面一家一家地开,缺工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。严峻的烘焙技术人才缺口,成就了是台湾大展优势的舞台。
目前,台湾已经有三十多所学校在餐饮相关科系下设烘焙组。高雄餐旅大学更率先将“烘焙管理”独立出来,专聘王先正做讲师。王先正是当初烘焙管理系第一届毕业生。毕业后的他曾在中国大陆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越南、泰国等国家和地区担任技术顾问,专门提供烘焙技术服务以及新产品的研发建议。像他这种在蔡秉融先生口中“面包做得不好吃,会难过得掉泪”的专业人才,在烘焙市场炙手可热。
“大陆有相应规模的店面,都会聘请台湾师傅做顾问。台湾对大陆市场的影响力,就是这样来的。”南侨(中国)油脂董事总经理陈正文觉得,“这是台湾烘焙技师的机会。”
台湾当局也希望延续「吴宝春」加「凤梨酥」的成功方程式,寻找下一波明星商品与师傅,进一步带动后端产业链,寻找「整厂外销」的可能。
旅大学烘焙管理系副教授张明旭认为,台湾未来可以做为研发基地,循电子业模式,向海外输出技术与创意,在国际舞台抢下新的滩头堡。
烘焙产业,或许就是台湾下一块耀眼金砖! |